大师的风范()
本文有469个文字,大小约为3KB,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20世纪20年代。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。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。曹问:陈寅恪是哪国博士?梁答:他不是学士。也不是博士。曹又问:他有没有著作?梁答:也没有。曹拒绝:既
来自说说控粉丝王满的投稿,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大师的风范,的内容,希望大家喜欢!
大师的风范(精选)
20世纪20年代。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。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。曹问:“陈寅恪是哪国博士?”梁答:“他不是学士。也不是博士。”曹又问:“他有没有著作?”梁答:“也没有。”曹拒绝:“既不是博士。又没有著作。这就难了!”梁大怒:“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。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!”曹一听。十分震惊。这才同意聘请陈寅恪。
陈寅恪在国外断续留学20余载。潜心读书和研究。不仅学贯中西。而且通晓三十多种文字。由于他始终对“博士”“硕士”之类的学位淡然处之。所以连大学文凭也没拿过。幸亏梁启超慧眼识珠。才成就了这位日后清华园里大名鼎鼎的“教授中之教授”。按理说。陈寅恪对梁启超不说感恩戴德。至少也应该宽让三分。但是。因为一个古人陶渊明。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。
陶渊明出生在东晋末期。东晋灭亡后。陶坚决归隐。誓不与新政权合作。他的举动引发了后世的长期争论。梁启超认为:“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。是当时士大夫廉耻扫地。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。起码也不能同流合污。把自己的人格丧掉。”陈寅恪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。认为陶渊明“耻事二姓”才是可信的。同时。针对梁启超本人“无论从政还是从教。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”的亲身实践。陈寅恪批评他“取自身之思想经历。以解释古人之志尚行动”。
应该说。陈寅恪的批评不仅力道十足。而且尖酸刻薄。有好友劝他:“梁公对你有知遇之恩。你这样做。就不怕别人说你忘恩负义?”陈寅恪笑答:“错了。我这样做才是对梁公最大的尊重。也才没有辜负他对我的赏识和抬举。”那么。梁启超又是怎么想的呢?当有人嘲笑他“引狼入室”时。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:“无论是批评陈寅恪还是讥讽我的人。都把我们看得太小了。”
推荐阅读:青年问禅师。。。
(精选)更多相关说说
版权保护: 本文由 王满 原创,转载请保留链接: 大师的风范():https://www.chinawenhui.net/weixiaoshuo/85113.html
- 上一篇:感情就到这吧,我选尊严
- 下一篇:结婚后为什么还需要独处空间?